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江苏教师发展研究 » 成果展示

学前5月:儿童工作坊——“呼应课程”的尝试与探究

儿童工作坊:“呼应课程”的尝试与探究

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  王海英

 

“呼应课程”这一教学实践和概念源于美国(Jones,1971;Nimmo&Jones,1992),指以与儿童经验相关的问题、兴趣为课程计划出发点的课程过程。它并不是一个具有预设内容或主题的“课程”,而是教师在对儿童在游戏和互动中所反映的经验、兴趣和想法的不断观察与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教学计划和实施,继而又以观察、分析判断为基础做出下一步的计划和实施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与儿童所反映出的经验、问题、兴趣和认知相呼应的教学过程。儿童工作坊,是支持一个或几个兴趣相同、需求相似的儿童持续地围绕共同话题深度探究学习的活动方式,正契合了呼应课程“不断从儿童所表达出来的学习能量和动机来推断而来的”。实践中,笔者尝试立足“呼应”儿童的兴趣、想法、发现以及新奇感来推动儿童工作坊中一个个拓展学习过程。

儿童工作坊生发“呼应课程”,其内容是紧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问题,可以涉及任何认知领域,而非来自概念化的某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

1.倾听与观察中呼应

一个呼应课程所涉及的过程始于教师通过记笔记、拍照、录音、收集儿童的作品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互动以及表征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鹰架工作坊以支持孩子的学习。

(1)呼应儿童的主意

儿童的兴趣、问题、提议等被老师关注到,很可能生发有意义的学习。如户外活动时,大班的几个孩子自发找来绳子,想用绳子将人拉到树屋上口来,可是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老师拍下照片,尝试呼应孩子的主意,鹰架“树屋攀爬工作坊”,支持他们讨论中想办法,与同伴共同切磋,他们先后通过增加人数、垫高脚底、错位拉人等方法,最后看到园内的滑索想到了利用定滑轮解决问题,孩子们体验到了自我探索的成功。一日生活中,诸如孩子们发现了阴暗角落的蛞蝓并饶有兴趣的观察讨论、提出了“螺蛳喜欢待在哪里,每天吃什么”的问题、提议去找一找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天花板等,当儿童感兴趣而且又有呼应的有效性时,即可有机生成课程。

(2)呼应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需求被老师所捕捉,教师对其所应达到的目标和他们的愿望及时纳入课程计划中,能够支持他们达到难以想象的发展。如建构活动中,孩子们搭建各种各样的亭子,突然有小朋友发现“为什么我们搭的亭子都只有两层”,面对孩子们的需求,教师结合孩子的建构表征作品,呼应生成“亭子工作坊”,支持孩子们去观察各种亭子、搜集各类亭子的照片、讨论还可以怎样搭建等,后续大家搭建出不同的亭子,有带有休息区的、有跨桥的凉亭、有多层的塔式亭子……,孩子们的时间、空间、手、眼、脑、嘴巴都得到了解放,获得了多元发展。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孩子的切实需求,支持他们“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丰富和拓展他们的经验。

(3)呼应儿童的生活

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是充满好奇的,儿童身边物质环境中的声音、味道、形状等以及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吃穿住行、交往、价值取向等,都是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有趣的声音工作坊”,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鼓励孩子们自己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哪些声音好听,如何测量声音的大小等,“消防中心工作坊”孩子们去观摩消防员叔叔工作的地方,了解消防车,观摩消防演习,模拟演练等;“欢迎非洲朋友工作坊”中教师录制了大班孩子们的话了解到孩子们盼望非洲友人来访的迫切心情,从而支持孩子们查阅各种资料,自制礼物,讨论迎接非洲客人的礼仪,写信给非洲朋友等;“怎样洗鹌鹑蛋工作坊”教师观察到孩子们自己用手试图抹掉鹌鹑蛋身上的斑点,于是支持孩子们寻找各种洗涤剂,尝试、体验、比较、观察,最后发现白醋清洗最快……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捕捉到孩子对生活的关注,一定能够呼应孩子在生活中的学习与成长。

(4)呼应儿童的事件

儿童共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意料之外的某个事件,都可能创造性地纳入儿童工作坊项目中,教师智慧的当机立断有时能呼应孩子的发展。如教师和孩子们在热点分享时搜集到孩子关注的事件“怎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当上值日生”,孩子们有的赞同每人选一项任务,有的赞成分组轮流,有的说男孩子值日一天、女孩子值日一天,于是老师们让大家讨论、尝试后再讨论、再尝试比较,最后他们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每人一项任务,也可以和好朋友商量交换”;再如涂鸦区老师观察到小班孩子们自己玩起了娃娃家,并讨论起了“平板电脑”的问题,于是老师立即找来园内平板电脑,鼓励孩子们观察,寻找相关物品替代等,发现了更多关于平板电脑的秘密。呼应课程可以是即时的呼应,也可以是后续的审议与回应,取决于事件的价值意义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始终要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观察者,去发现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去关注儿童的生活与聚焦的事件,一定能够为呼应课程带来诸多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