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江苏教师发展研究 » 成果展示

学前3月:区域活动≠区域游戏

 区域活动≠区域游戏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  肖菊红

    “寻找适合3~6岁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回归本真”是吴江实幼多年来的研究方向,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惑。例如,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如何看待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关系?区域活动和区域游戏有区别吗?如何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度……结合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现就以“区域活动≠区域游戏”这一问题结合我们的实践来谈一谈对“区域活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随着《指南》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区域活动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关于区域活动的新名称、新概念铺天盖地、接踵而来,概念之多、速度之快让老师们目不暇接,来不及细细消化。在实践初期,我们往往只有对他人观点的零散引用,而缺乏对区域活动理论的系统梳理。面对区域游戏、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学习性区域、自主性游戏……等一系列名称或概念,老师们一脸茫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区域活动等同于区域游戏。区域活动=区域游戏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认为要组织领导好区域活动就必须帮助教师厘清区域活动和区域游戏的概念。

于是,我们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区域活动的文献研究,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区域活动相关理论,梳理区域活动的价值和内涵,丰富老师理论素养,厘清区域活动相关概念。其次,邀请专家来园指导,结合具体的案例,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为老师们授业解惑。在学习的过程中,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春燕、杨瑒老师撰写的文章《让孩子在区域中工作——论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工作性”体验缺失现象》中明确提出“区域活动是幼儿‘工作性’体验和‘游戏性’体验的碰撞共生”,这给我们厘清区域活动和区域游戏的概念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我们发现如果撇去“区域”这一特定的空间概念,区域活动和区域游戏的差异就只在“活动”和“游戏”之间。幼儿在区域中发生的一切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都属于“活动”范畴,但在区域活动中并非所有的活动状态都属于“游戏”,因为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看来“想象的情境”是游戏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1]

此外,杜威认为,“主动作业”既包括工作,也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的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2]据此,我们将区域划分为以“工作性”体验为主的区域和以“游戏性”体验为主的区域。在我园十大区域中,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数学区、生活区偏向于个别化学习,更容易获得“工作性”体验;而户外区、表演区、角色区和建构区伴随“想象的情境”,更容易获得“游戏性”体验。区域活动是幼儿‘工作性’体验和‘游戏性’体验的碰撞共生,为了真正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我们将课程的目标隐含在以“工作性”体验为主的区域活动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活动主题精心设计,并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与发展;我们将游戏精神的贯彻落实隐含在以“游戏性”体验为主的区域活动之中,通过提供留白的空间、开放的材料、自由的选择和间接的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地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