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校长篇)

阅读人数10458

成志教育:《指南》落地的校本实践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窦桂梅

作为清华园里的一所小学,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指南》为行动的指南针,在传承学校百年“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传统中,科学又接地气地落实,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成志教育:《指南》落地的行动纲领

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始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进而为学生奠定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

学校以成志教育为价值引领,在《指南》落地中起到统领性、关键性的作用。成志教育,既是理论主张,又是教育过程。“志”有三层含义:一是“志向”的“志”,指个体心中向往的目标,具有理想性、抱负性;二是“意志”的“志”,指行动中所磨炼出来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定性、稳定性;三是“志业”的“志”,指个人对于所确定目标有强烈的实现愿望和行动能力,具有社会性、情感性。这三种含义之间互通、转化并相互交织。成志教育引领个人和家庭,服务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奠基作用,让这种教育作用超越“小我”,影响长远,最终成就一个“大我”,从而高位形成《指南》的校本化表达。

“1+X课程”:《指南》落地的主要渠道

清华附小“1+X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构建的主要实践载体,更是《指南》落地的主要渠道。“1+X课程”契合《指南》强调的学段衔接、全程育人,纵向结构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科教学、活动与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点和生长点紧密结合,形成围绕学生德育发展而进行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1+X课程”横向结构上,契合《指南》强调的全员育人,协同育人。“1”凸显学科价值,既不折不扣优质落实德育课程,又用好并挖掘学科精神属性与独特育人功能。以《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为阵地。同时,各学科以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等精神价值主题,统整教材单元,通过学科内单元、跨学科单元、学科内外单元打通,获得学科素养与精神价值的共生。

“X”强调活动创生,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现活动育人。清华附小制定学校的品格发展纲要,形成了校本化的六大主题教育目标和操作载体。通过提供实践场域,为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提供路径,并形成了四类活动,即:考察式主题活动、公益服务、创意与制作、情境体验。

学校注重强化仪式教育,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强化养成教育。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外显的、可触摸的形式,将“微笑、感谢、赞美”作为三张名片,这三张名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可操作的外化的具体行为,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礼仪之邦的修养。

大数据+关键事件:《指南》落地的特色评价

“大数据+关键事件”,是清华附小创新学生的品德评价,以评促激励,以评促成长。

我们基于大数据,构建学生品格养成的个性化分析系统。每学期为学生提供2300多份《成志少年品格发展综合分析报告》。从行为习惯、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全面地对学生综合素养做出评价。对学生进行个体成长轨迹的描述,实现个体数据积累,通过评价跟踪、激励与促进,对学生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将评价聚焦到一个个完整的人。

我们采用简洁的语言、代表性的图片影像等方式,如实记述关键事件对学生品德成长的重要影响,主动勾勒品德成长“图谱”。成长中关键事件的动态描述,让评价从外在要求转化为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追求,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

段部管理+整合包班:《指南》落地的重要保障

成志教育以“段部管理+整合包班”的制度创新,作为《指南》落地的重要保障,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在成志教育价值观塑造基础上,通过使命驱动的整合管理,形成分布式、扁平化的段部管理结构。变校级职能部门为学生品德养成研究部门——学生素养中心,提供研究生产力。变年级组、学科组为段部实体管理,采用段长负责制,使学段成为学校的事业部门,拥有德育、教学、人事的管理权,由段部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了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全员育人”。

学校打破教研组,把年级办公室改为各研究室,教师办公地点设在班级,班级成了育人创造空间,至少两位教师全程陪伴学生,关注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低年段两位不同学科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教师优化组合,作为正副班主任,整合包班,互为助教,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进而形成班级教室、学校资源、文化环境等全方位育人创造空间。

把握《指南》精神 领会要义所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 厉佳旭

文字解读:新在哪里?

《指南》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新的形势背景。《指南》的及时出台,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探索和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可靠的方向保障和动力支持。可以说,《指南》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理念与战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域内主动开展的一场低调的“调整”和及时的“更新”。

新的目标定位。在德育的总体目标上,《指南》重点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两项新内容。在学段目标中,又将其予以具体分解和体现。

新的德育内容。和以往文件的德育内容包罗万象不同,《指南》提出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重点方面的教育。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德育内容中既是新增又是核心的部分,且贯穿于整个文件始终。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在具体的阐述中,与时俱进,新增了许多内容。如,强调“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视“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等。

新的途径方法。《指南》列出了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条主要育人途径,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概括便于理解,也易于实践。其中,有“积极建设学校标志性景观”“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组织研学旅行”“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等不少最新的经验和方法,值得重视和借鉴。

文件意图:指向何处?

《指南》开篇即指出要“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不难看出,确保“方向正确”是核心词,也是《指南》的要义所在。

指向政治担当。教育从来都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并担负着特定的政治使命。学校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应有担当。

指向立德树人。这是中央首次把“德”作为核心因素,把“人”作为唯一目的来阐述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份《指南》是十八大后教育部就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及如何“立德”“树人”而拟定的专项文件。

指向教育规律。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尊重差异,实事求是。《指南》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大致以三年为一个阶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在“德育原则”的确立和“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更充分地坚持和体现了“遵循规律”这一科学、严谨态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避免灌输和说教。因此,在贯彻《指南》行动中,要尊重实际、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创新载体,努力避免“高、大、全、空”,流于形式。

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是检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重中之重。《指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牛鼻子指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

育人自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楼朝辉

作为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我经常能感受到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德育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不够;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得不紧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诸多阻隔归结到一点,就是学校育人者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关注不够,育人自觉不足。杭州市天长小学近30年来一直践行差异教育,在育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读懂孩子:专业发展助力孩子成长

育人自觉,必须先读懂孩子、了解孩子。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教师需要借助五官及技术手段辨识学生的行为,回应学生的各种需求,这种回应包括即时回应和基于数据分析后的回应。通过观察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解读,或者在数据沉淀的基础上赋予教育理解,从中寻找教育契机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天长小学的每位教师都有计划地通过对儿童进行观察,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了解孩子的个性,让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自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一支强大且富有个性的班主任队伍,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学校全力支持班主任的成长,通过年级会诊、EAP校本培训、班主任研讨会以及班主任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治班育人的专业能力。天长小学的班主任各个有“绝活”。每位班主任老师自身对育人工作的深入理解,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多种可能。

潜在课程:创新文化育人的德育路径

《指南》在德育的实施途径和要求里指出: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根据所处学校的社区、环境的具体情况,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创新德育路径,丰富德育平台。每个学校的历史文化、人物建筑、教育空间等都是极具特色的课程资源,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活动创设:融合学生的生活世界

《指南》指出: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活动育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很多活动的目标不凸显,因此,在活动创设中,需要育人者聚焦学生,使系列活动的内核有一定逻辑性,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天长小学以“交往”为内核,不断创新德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起来,以学生逐步展开的生活为基础,整合构建基于交往的德育活动课程内容;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相结合,使德育的具体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伙伴团队交往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性成长。通过伙伴节、跨班交流、自主春游活动、校际秘密伙伴等载体为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从竞争到协作的价值观转变。

育人共同体:集聚三位一体育人合力

《指南》里提到要协同育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天长小学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班主任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建立QQ群、微信沟通等方式与家庭经常联系,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每个学期利用家长会、“家长会客厅”、每月的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以提高教育效益。尤其是每月一次的“家长会客厅”活动,就是通过机制运行的方式,让教师和家长共同讨论一个月中孩子出现的成长问题,将很多育人的问题解决在了萌芽阶段。

《指南》吹响立德树人的冲锋号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杨培明

作为广大基层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南》要求,需要凝练教育思想,弘扬先进教育理念,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建构校本德育体系,建立长效德育机制。应着力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教育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本质是价值引领,体现在对完整的人的塑造,促进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人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成就人生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发展水平,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务求实效、入脑入心。

以机制建设为重点

德育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南》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德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展开,如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创新途径和载体”等等。德育工作还需要从学校治理上下功夫,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学校实际工作中“重分数、轻育人”的局面,必须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高考选拔机制,建立过程性、发展性、写实性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基于全面质量的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育人导向;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应该重视德育科研工作队伍建设,让中小学德育从丰富的实践走向理论自觉,建立有效的德育科研机制。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和跑道,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需要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确保德育目标全面落实。这就需要整体建构包括德育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课程规划到实施、评价,统筹安排,将德育活动和主题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范畴,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科学评价;在德育课程的实施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在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上锻炼成才;要充分发挥体育、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育人。

做德育工作的践行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赵彦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作为一名小学德育工作者,我深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也迫切感受到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更高层面的引领与指导。

德育课程育人

《指南》中提出要实践育人,开展各类主题实践。中关村第四小学在发挥品德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大眼睛”系列课程之“小脚丫走北京”的开设始于2009年,其前身是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从简单的社会实践、春秋游等活动走向校本德育课程,课程结构也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性实践。“大眼睛”游学课程包括资源开发、目标统整、内容设计与实施、评价等环节。“大眼睛”游学课程的目标分为“行为品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两个方面,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大眼睛”游学课程历经近8年的充实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紧密结合北京人文、历史和文化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努力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

主题活动育人

《指南》强调活动育人。“四小少年看世界”是中关村第四小学六年级少先队员们的传统活动,通过讨论地区、国家和国际新闻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对于多元世界的理解,使之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视野,为成为“忠于祖国,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搜集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思考与学习创新、团队协作与交流表达的能力。“四小少年看世界”少先队主题活动在中关村第四小学已经开展了7年。学校少先队通过日常教育活动与少先队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增进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培养有担当、负责任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未来世界公民!

校园节日育人

《指南》提出要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关村第四小学设立了许多自己的节日,如“电影日”“双胞胎日”“书窝日”“义卖日”“交换日”“感恩日”“帽子日”。如“书窝日”里,学校操场布满形态各异的小书窝,有的是帐篷,有的是吊床,有的是废弃的纸箱子,而书窝里,则藏着一个个认真读书的“小书虫”;“交换日”里,学生们拿来各自的物品互相交换,还有不认识的学生互相交换思想……

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校园节日”课程为学生们创造了公共生活空间,它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我们:充实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非是宏大命题,它可以存在于每一项具体的教育行为里。

家校合作 全方位多渠道落实《指南》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武杰

家校合作育人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指导原则与重要途径。

《指南》要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学校需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展学习优良家训、传承优良家风活动;组织开展家教论坛、家教沙龙,办好家长学校,科学开设家教课程,提高家长素质;培植健康家庭教育理念,建设和谐家庭。

实施家校合作育人需要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指南》指出:要形成“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坚持协同配合”。这就要求建设家长委员会,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教育、监督教育、支持教育、理解教育、学会教育。建设学校、年级、班级和社区家长委员会;实施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委会主任值班日、家长安全巡查日制度;完善家长列席学校办公会,参与教师评价,参与学生评价机制。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家校合作育人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教育力量。学校教育要重视生活教育、实践育人,要坚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保证《指南》的有效落实。具体而言,家校合作应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养成良好心态、塑造健全人格。

建立落实《指南》常态化育人机制,离不开家长的合作与参与。学校要把《指南》印发给每一个家庭,让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学校要引导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合格家长、合格父母。学校要建设成长共同体,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共成长,探索现代家校合作育人新途径。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建设家校合作德育平台,开设学校微信公众号,在有关媒体上进行《指南》的宣传和学习报道,并通过相关信息技术手段,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学校要利用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学科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指南》,将实施《指南》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将落实《指南》情况纳入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通讯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