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江苏教师发展研究 » 成果展示

对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思考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王跃平

内容提要

     整本书深度阅读借鉴了深度学习理论,目的是提升整本书的阅读品质,让学生不仅“好读”,还能“读好”,成为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好读者”。本文主要对“深度阅读”的“深度”二字进行思考:何为读得“深”?如何评价书读得深与浅?深度阅读教学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目的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一步进行思考,努力建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体系,在阅读方法、阅读工具、指导策略等方面深入思考,克服整本书阅读望天收、盲目化、粗放化等问题。

关 键 词】  深度阅读  整本书阅读  阅读评价  阅读指导体系

 

整本书阅读是个难点,相对于单篇、短篇的阅读,整本书阅读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在于它的结构、思想上。整本书阅读,因内容体量大、持续时间长,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大,困难也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规划阅读方案,提供阅读策略,让学生了解书中的复杂内容、结构和思想;二是如何评价学生阅读的“深浅”、阅读的水平,最终归纳出同类书籍的阅读策略;三是如何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短篇结合,通过探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文化、文学素养的积淀上有所长进。整本书阅读的“整”,强调的是精神产品的生命独特性、精神独立性与文化逻辑的贯穿性,这一点也是整本书阅读优于篇章阅读的地方。

一、判定阅读“深浅”的一般标准

如何评价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如何判断学生读得深还是浅?我们首先要了解阅读的一般层次,然后根据相关情况判定阅读的深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可供借鉴:

1.课标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说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隐含着两个关键词,一是理解语言,二是运用语言。这本身就是阅读的两个层次,“运用语言”比“理解语言”的层次要高。

《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说:“这次课标修订,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整合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其实也可以看作是阅读的拾级而上的层次,虽然这是针对高中学生的,但对初中学生也是可以借鉴的。

2.范多伦说

美国的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它们各自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clip_image002.jpg

3.祝新华说

2015年香港理工大学祝新华教授出版的专著《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丰富了我国阅读评估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打开了阅读评估的新视界。祝教授将阅读能力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个层次。如下图:

clip_image002.png

其中“评鉴”包括评说人物、评说思想内容、鉴赏语言和鉴赏表达技巧等能力;“创意”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为篇章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2)为篇章选用新的题材(3)为篇章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4)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这六个层次用于整本书的阅读也是可以的。

4.其他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怡情是一个层次,读书让自己快乐;傅彩就是增添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比怡情的层次要高一些;长才,就是增长才干,读书所得转化成了能力,用于提升工作品质、提高管理能力,甚至催生创新能力。“怡情”“傅彩”“张才”是从阅读目的角度分出的层次高低。

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有一次在讲座中提到,叙事类名著的阅读有以下三个层次:情节人物、思想感情和语言写法。这也可以作为叙事类作品阅读深浅划分的一个标准。

其实以上这几种说法,共同点就是阅读理解中常说的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运用等几个能力层次,适用于一篇文章,也适用于一本书。如果读完一本书,只是达到感知的层面,那是浅的;如果能够达到理解分析甚至是欣赏运用的层面,无疑是深的。如读完《西游记》,了解到本书主要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是不深的;如果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把唐僧的故事作为附录”“这本书的情节链是怎样的”“这本书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等,那就是达到“分析”的层面了,因为在整本书的情节中,是以唐僧师徒西行取经为线索的,唐僧的身世在整个情节中属于插叙。

二、评价阅读深浅的基本策略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根据什么来判断读得深与浅?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1.基于年龄

同一本书,如果是小学生,需要阅读到怎样的层次?如果是初中生,需要达到怎样的层次?如果是高中生,需要达到怎样的层次?如果是需要指导读书的语文老师呢?

我们以《西游记》为例,小学生可能主要在情节人物上下功夫:每一回写了怎样的故事,能否复述出来?前一回和后一回之间是怎样衔接的?前一个人和后一个人之间有何关系?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同样是情节人物,初中生可能需要读出情节的起伏与波澜,情节的作用与艺术。当然,初中生如果仅仅读到情节和人物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应该读到思想、语言和写法的层面。高中生如果再读《西游记》,应该做一些专题的研究,如《西游记》的结构艺术、语言欣赏、情节欣赏等。

如果是语文教师的阅读,那就不仅是为丰富自己,还要担负着指导学生的重任,那应该是偏向专业化的阅读,与社会化的阅读不同。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主动式阅读,它关注人物与情节,关照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曲折,收获的则是情感的或价值的浸润。专业化阅读是带着专业的眼光、根据专业的需要来阅读,如“语文视角”的阅读,它强调情节的合理性、逻辑性,强调人物形象的个性和塑造的意义,关注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叙述的视角或什么样的语言等。

作为专职教学整本书阅读的老师,更应该在寻找“悦读”和“深读”的教学点上多下功夫,为学生选定路标、引导方法、提供策略,推促学生喜欢阅读、深入阅读,获得更多的营养。如教学《西游记》时,可以选择“取经团队的妖怪”这个“路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成妖的过程:孙悟空因为个性鲜明、桀骜不驯被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因为酒后调戏嫦娥被贬为妖怪,流落云栈洞;沙僧因为打破琉璃盏被贬为河妖,在流沙河每七日要受万箭穿心之痛;小白龙因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东海龙王怕玉帝怪罪自己,就把小白龙告上天庭,将要斩首,此时观音救下他,将它选为取经人,在鹰愁涧等候师傅的到来。取经团队妖怪的经历,可能是影射明朝“轻罪重罚”的现象。另外,唐僧原是如来佛主的二弟子金蝉子,只因为有一次如来讲经时没有“认真听讲”,就被如来贬下凡界,经受九九八十一难,这也是有点影射“轻罪重罚”现象。这些分析也许会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这应该是涉及思想层面的思考了。

2.基于读情

如果班级大多数学生原来只到了感知的层面,你能引导他读到理解的层次,那就是进步。如果他已经感知了情节,你能引导他用特定的语言形式将情节概括出来,或者画出情节链,梳理出作者的情节脉络,这就是深入了一步。如学生陈鹏之讲“莲花洞高悬”这一难时(这是“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25难),画出了这一难的情节结构图并且用七言句概括如下:

银角智擒三师徒——行者被压力不足——银角差使收悟空——行者变道骗宝物——银角派兵请干娘——行者计夺幌金绳——银角念咒缚大圣——行者耍计巧脱身——银角使宝装心猿——行者再逃换葫芦——银角不敌进葫芦——行者智破莲花洞

陈同学在原来感知第25难的基础上,能用特定的语言形式画出情节链,他在原来的阅读基础上有了提升。因此,制定深度阅读的标准,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果老师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那就是“深读”了。

3.基于作品

有人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类。非虚构类的作品主要指实用类文体,阅读时着眼于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和推断结论,这里便有三个层次;虚构类作品主要指文学类作品,阅读时侧重于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和这样写有何妙处等,这里有四个层次。

对于同一部作品,由于理解力的不同,或者理解视角的差异,有的读得比较肤浅,有的比较深入。如同样是《西游记》这本书,有的人只读到了故事,有的人却读到了思想,有的人读出了自己,这是有深浅之分的。如郭沫若读了《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后,写了这样一首诗:“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毛泽东也写了一首诗和郭沫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很多人读“三打白骨精”,读到的只是故事,这是“照着讲”,而这两位大家则是“接着讲”。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对同一个故事产生了不同的感悟:郭沫若批判唐三藏,毛泽东赞美孙大圣。如果再深入一步思考:郭沫若希望自己能够遇到智慧清明的领导;毛泽东作为领导人,希望手下个个都是孙悟空。从这两首诗写于1961年,毛泽东是国家主席,郭沫若是其手下的一员干将。

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时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其实,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阅读《西游记》,学生读到的可能是故事,是成长;老师读到的可能是人生,是思考;小孩子读到的可能只是好玩有趣,大人们读到的则可能是严谨有序;研究佛教的读到的可能是佛法,信奉道教的读到的可能是道教秘学,儒家读到的可能是知行合一。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生发”出对自己所关怀的问题具有新意义的东西来。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对话与创造的丰富资源。阅读经典一方面要“照着讲”,另一方面也要“接着讲”。不管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最后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照着讲”是一个层次,“接着讲”是较深的层次。

4. 基于标准

依据上面的评价整本书阅读深浅的一般标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通过问卷来了解学生阅读的层次。如就叙事类作品而言,为了了解阅读的深浅设计了一些问题,详见下表:


情节人物

思想感悟

语言

写法

感知

写了什么人(事)?

为什么要写这些?

语言有何特色?

用什么方法写?

结构如何安排?

理解

这个人在作品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与别人是什么关系?

这些思想感悟源于什么?

这样的语言特色是怎样显现的?

这样的写法和结构是如何呈现的?

分析

分析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链?人物关系图?情节链是如何的?

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悟有何目的?

语词特点?修辞特色?句式特点?话语体系?

修辞手法?

写作方法?

思路结构?

欣赏

这样安排的好处:欣赏情节的波澜,欣赏人物的独特

这样的思想感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或帮助?

欣赏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

运用这样的方法和结构有何妙处?

运用

如果重新调整一下会如何?

我怎样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感悟或思考?

我能学到什么样的表达?

我能学到什么样的方法或结构?

上表中,横向与纵向都有由浅入深的变化。非叙事类的作品也可以参照执行。这本书“写了什么”属于“感知”,“为什么要写这些”属于“理解”,“它是怎么写的”属于“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属于“欣赏”,“这本书带给我怎样的新思考新思路”属于“运用”。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深度阅读是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深而有“界”。深度阅读要考虑读者的年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起点,要注意阅读的学科特色,还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舍本逐末,杀鸡取卵,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好读者”,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必须思考:深度阅读的落点在哪里?是为考试而读,还是为提升自身素养而读,抑或是为传承文化而读?

2.深而有“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的《谏逐客书)。深度阅读的研究并不排斥“多阅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广收博览可以促进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又能带动阅读视野的拓展,由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类书,再到跨学科阅读甚至全科阅读。

3.深而有“序”。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深度阅读也是这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深度阅读的指导需要循序渐进,有序进行。首先要进行读情调研,然后根据阅读情况,顶层设计推进路径,提供相应的策略支持或工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