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当前位置:东部卓越教师 » 学情简报

东部卓越教师高研班小学数学学科培训总结(浙江)

一、主要形式和方法

1.听取教师培训专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家、一线小学数学名家的专题学术报告。

2.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浙江卓越学员课堂教学观摩,学员互动评课后,专家现场评点。

二、取得较好效果的培训内容

1.学术报告:刘力教授的《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十点研究建议》、吴卫东教授的《哲学思考:数学与数学教育》、江萍特级教师的《聚焦热点:关于微课的思考的实践》、汪培新特级教师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研究》都给学员以理论的开启,实践的引领,感悟颇深。

2.师徒同堂、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俞正强特级教师和郦丹学员的《角的度量》、周炳炎特级教师和张优幼学员的《面积》、袁晓萍特级教师和梁孝科学员的《圆柱和圆锥》、丁杭缨特级教师和毕宏辉学员的《三角形的认识》、朱国荣特级教师和曹炯学员的《图形与变换总复习》,很好地展现了浙派教师的教学风格,10节浙江教师的数学课每节课都讲出了特色,讲出了数学的本质,可以说亮点多多,令人回味!

三、突出的优势(或典型案例)

1.学术引领的前瞻、有效

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的学术报告《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十点研究建议》让学员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应该从课程从哲学层面思考我们的教学:1.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面向未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怎样的理念来定位课程目标?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需要提供怎么样的课程内容和支持?如何选择相应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成长?3.学生应当如何学习?4.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怎样的? 相信具有上位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育,才能使我们这些遇到发展瓶颈的教师突破自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吴卫东教授的《哲学思考:数学与数学教育》同样让培训学员受益匪浅。围绕“数学是什么?”、“为什么学习数学?”、“数学教师的素养是什么?”三个层面的问题展开交流。通过深思理解了数学是一种知识,是人类长期探索后获得的宝贵的经验;数学是一种方法,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多方面的问题提供的策略;数学是一种思想,她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有共通只处;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随各具特色,但从善如流;数学是一种精神,在精准、严谨的真理中蕴含人类不懈的探索,无上的追求,不惜为此现身的勇气。在吴教授的引导、点拨下学员的认识逐步清晰。真正达到了学员互相启发,专家高端引领的目的。

2.特级示范的思想、震憾

俞正强特级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培训学员充分地展示了技能训练与数学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以“探理”为主,充分挖掘学生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达到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可整堂课里笑声不断,学生精彩的回答不断。这样一份独特、一份另类,是一种创新、一种智慧,是批判思想、独立人格的沉淀!整节课听下来,心灵犹如历经了一场洗礼,那份感觉叫震撼——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啊!课后,俞特说课时没有阐发高深理论,而是以度量、单位、工具、对象、属性为重点,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授了关于度量的问题。我感受很深,深为俞特授课风格所感染,灵动,幽默,智慧,安静,简洁,不枝不蔓,直指人心。不少孩子对数学的恐惧,概源于被其高度抽象所迷惑,而俞特作为一个懂得数学奥妙的老师,同时又懂得哲学的美感,特别是更懂得孩子的内心,给他们课后一个自我探究的空间,不愧是高手里的高手了。

袁晓萍特级教师执教的《解决问题:“问题瓶子”的容积》,让学员们见识了学军小学数学科组的“前置性学习”研究价值和策略。展示了“前置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课堂上,袁特创造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袁老师的这节课还落实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生生的互动下不断质疑,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下课了,学生仍围在老师面前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已停而思未止,这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本课堂,这才是真真正正地使学生学到“有后劲的数学”。

3.课程设置的整体、系统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不仅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围绕几何教学展开,而且所展示的10节研讨课都取自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不仅有小学低段的课(如三年级的三角形的认识),也有小学高段课(如六年级的图形与变换总复习),不仅有新授课,还有概念课、单元复习课、专题研究课。这充分体现了组班教师史美华教授的用心。不仅如此,在每次“同课异构”的展示课后,史美华教授对每一节课作数学本质的提升和引领。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模式,这样真实、有效的培训,很享受,也很难忘。

4. 全员参与的展示、提升

(1)此次活动,浙江学员人人参与,个个出场。从活动主持、观点报告到课堂观摩,大家自年内开始认真准备,反复演练,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质量,展示了浙江水准。

(2)除浙江学员外,来自京、苏、粤三地的学员也人人上场,参与评课、汇报、互动,展现了各地学员的风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如何控制培训节奏,亦张亦弛,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员之间相互交流、互动,增进了解,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缔造学员友谊。如果在时间安排上多出一、两天,可能更加理想。比如,每次培训周期为9天左右,这样整个培训节奏就显得不会太局促、紧迫。

2.学员在年龄结构和学识水平上尚有一定差距,这应该为第2期的学员选拔提供参考,尽可能地严格把关,确保整体优质。

3.在培训内容的选择和定位上可以更聚焦,寻求更优化。